首页 > 朴元 · 中式生活美学电商平台 > 香囊 | 清丽散芳馨

香囊 | 清丽散芳馨

时间: 2018-12-19 来源:朴元生活-中式美学生活方式倡导者



香囊之兴


古人非常注重身上的佩物,把它当作美化外表、显示身份的一种妆饰,因此,佩饰便成为衣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上古时期,最显眼的佩饰是各种玉饰件。

除玉之外,古人的佩饰还有印、符、囊、袋和环带。

香囊是古人革袋上佩带的香袋,又称锦囊、容臭、佩伟、荷包等等。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因其老少皆宜以及美观等等特点在民间流行起来。


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

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





香囊之用


古代喜庆之时常以香囊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时以作为男女恋爱的定情信物、敬祀神佛以表虔诚、祈福装饰等皆可,在民间及其流行,用处用法繁多。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必备装饰品之一衣袂飘飘,佩一清秀小袋,除婀娜之外,更能增添几分涵养秀丽之美。




历史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件唐代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此为杨贵妃同款之物。


旧唐书》中记载:“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经腐烂,唯有香囊还好好的。

这就说明杨贵妃身上佩戴的香囊,是用金属制作的。


美人已香消玉殒,独留香气一缕。

上皇朝夕视之,仿佛美人还在眼前。




定情互赠


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

香囊为随身之物,有亲密相随之意。所以互通情意的男女之间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在如今的一些古装影视剧中也有意可循。常常出现女方赠予香囊表达爱慕之心的片段。


历史名著《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一次“闹别扭”便是由送荷包引发的。


同心罗帕轻藏素,合字香囊半影金。

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赠香囊实则是交付自己的痴心。“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仿佛有万千情愫被禁锢其中。


香囊为贴身之物,赠予对方,睹物思人,互诉衷肠。

对古人来说,香囊虽小,但情意为大。



求吉祈福


明朝之时,端午节佩带香囊之风,蔚为大观。

李梦阳《汴中元夕》诗云:“玉馆朱城柳陌斜,宋京灯月散烟火,门外香车若流水,不知青鸟向谁家。”一辆辆香车从门外过去了,上面全是香气逼人的美女。


彼时端午时节佩戴香囊,除民间寓意的求福之外,装饰美化作用也不可忽略。


而历史演化到现代,香囊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以及作雅物之用挂在书房、床帐等,作日常配饰之用已经少之又少。



现代之义


时代变迁,香囊虽历史弥久,但现如今的实用性、在民间的流传度却大不如前。


然而不管它是否流行,香囊作为一种细致雅物,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沉淀,浓厚的传统气息,依旧能让后人记住,每个年代的芳香。



分享到:
共执行 74 个查询,用时 0.025134 秒,在线 7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3.909 MB